抗疫要否与世界接轨 网文选读2022.5.2.
2022-05-02 16:49:17
  • 0
  • 0
  • 3

一.上海的教训

上海此前不封城、不全员核酸的“精准防控”最终目的正是为了在防疫和经济之间取得最佳平衡,尽可能减少经济损失。然而事与愿违,上海最终没有抵挡得住奥密克戎的袭击,还是采取了封城,最终付出了更大的经济损失。

疫情已经持续两年多,抗疫的最大难点就是在生命和经济之间取得平衡。中国仍在探索符合自己国情的抗疫方式,但应慎防过于强调政治任务的抗疫工作要求,会让基层干部以为为了防疫可以牺牲所有,导致“过度防疫”的负面冲击在多地出现。

胡锡进发文批评说:“一些地方把防疫说成是‘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让人怀疑只要防疫,别的什么都可以不管不顾了。”

避免重蹈封城覆辙 上海周边城市疫情初期就采取严控措施。

当防疫和“压倒一切”、“重大”政治任务划上了等号,基层执行的时候会如何趋利避害就不难想象了。

二.北京查核酸

北京市政府前天深夜宣布从昨天至30日,对东城、西城、海淀等11个行政区域开展三轮检测。北京共有16个行政区域,检测区域涵盖政府单位行政区域、外国使馆区域以及商业中心,人口约2000万,占北京总人口近九成。

三.防控新词

“硬隔离”显示,不少封控楼栋四周围起铁丝网,还有道路被钢板隔断,禁止通行。

“静默期”指的是居民不得收快递、组织团购、点外卖的时期。我居住的楼栋,就一度因感染者增多而被要求“静默五天”。

有“发现一起、扑灭一起”的“动态清零”。

当所有新增病例都是在隔离区域内发现,将感染者控制在隔离区域不存在社会面疫情传播,即是实现“社会面清零”。

还有“全域静态管理”“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等。

四.论证与现实

新加坡已宣布分阶段走向“新常态”。这显然不是要投降,而是在普遍接种疫苗后,尝试不以“清零”为目标,更早地重启社会与经济活动,以保住更多人的生计。

在中国,提出“与病毒共存”的张文宏医生,以及坚决反对“共存”的前卫生部长高强,成为这场大辩论的两位主角。

张医生认为,冠状病毒在不断变异,会成为“长驻病毒”。因此接种疫苗是关键。

五.有转变政策的必要

中国之前通过政府的高效行动与民众的积极配合,确实做到了一度让冠病病毒在中国本土销声匿迹,社会经济基本恢复正常,对外经贸也逆势发展,相比美、英、印度等国家来说,付出的民众生命健康代价也最小,证明一个国家如果以人民生命至上,防疫政策科学,“清零”是可以做到的。

中国原卫生部长高强发表文章,痛批美国、英国等抗疫模式导致病毒泛滥始终得不到控制,给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巨大损失。“与病毒共存”绝对不可行,中国不能重蹈美英覆辙。

高强作为中国原卫生部部长,也只是以个人的名义参与讨论,提出对“与病毒共存”说的驳斥。

中国应该为了“与病毒共存”而调整政策,从以严防死守“清零”为中心的围堵策略,转向以预防重症和降低死亡的止损策略。

六.选择

一旦医疗体系不胜负荷,便是防疫离沦陷不远了。

至于在清零与共存间的政策选择,国家主要有三方面国情考量:一、国家人口的密集度及控制病毒传播能力;二、国家疫苗接种率和有效率,及医疗体系的应付能力;三、国内经济比例,多少靠内销相比国际贸易。不管选择哪个政策,国家及国民都须承受风险和付出代价,但任何国家都会根据本国国情选择最低风险和代价及最高收益的政策。

七.医生的冤枉

新加坡继英国之后,渐渐走入了与冠病共存的新常态。以科学严谨、直言不讳著称的中国传染病权威张文宏医生,也因指出冠状病毒疫情有可能与人类长存,中国应调整防疫策略,而引发了不小的风波。

有不少中国人为他扣上了汉奸的帽子,认为他是宣传西方国家放任的防疫模式。

各国国情不同,民情也有异,在自己能力与意愿范围内,作出最为合适的判断与决策,以求尽量减少人员财产的损失,这才是各国的终极诉求。

八.时间在告诉人们

疫情暴发至今有两年多了,完灭病毒似乎无望。与其不停问疫情何时结束,不如思考怎样学习与它共存。别忘了,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不断与瘟疫抗争的历史。

过度的防疫措施,所造成的生计问题或许更加严重。

人们也慢慢变得焦躁,当中很大程度离不开对未来的彷徨,具体一点,是对病毒的来袭无法掌控。

不能永远待在家中,隔离外界接触,也不能将防疫绝对化,罔顾民生,而是一步步跟着疫情发展作出调整,从科学角度看待疫情。

九.还靠个人自律

中国特色的清零之路似乎已经走到尽头,是该考虑继续执着下去,还是拐个弯,换个思考角度,作适当的调整。

一直以“清零”政策防疫的中国,近日来多个城市疫情吃紧,轮流封城。原本是抗疫模范城市、2500万人口的上海,最近的封控策略引起广泛民怨,“买菜难”“就医难”,民生受到极大的压力。

防疫的路也是人走出来的。

最大的保护应该来自个人的自律。

最怕的仍是医疗体系受到过度的压力,每天住院的冠病人数和加护病房的人数不断降低,才有“与冠病共存”可言。

十.通行做法

今天大小国家纷纷加入“与病毒共存”的行列,但“共存”的方式还是有异,没有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共存”模式,

“与病毒共存”是手段,不是目标,我们最终的目的仍是要战胜它。保持清零的经济和社会代价,新加坡付不起,而且封城已证明并非一劳永逸的应对之策。

医生戴尔弗斯尔教授也认为,在冠病作为地方性流行病的常态之前,病例增加是必经之路。

医生孙锦指出,接种疫苗后,体内的抗体水平和持续时间,学界未有定论。但研究显示,对免疫有缺陷者和年长者等高风险群,打追加剂仍是有效的。

十一. 供选择的三条路

三条路:一、病毒随着时间变化,自杀了,自然而然消失了,好比当年的沙斯;二、坚决动态清零不变。为了老人和体弱多病者的生命,接下来几十年可见的余生与世界不接轨;三、学习其他200个国家和地区的过河经验,取长补短,采取动态科学防疫政策,最终“躺平”过河,与病毒共存。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